【返回首页】
有部分公司在发电效率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。您认为这种持续的研发投入能否长期维系?它是否会加速不同公司技术方面的代际差距,导致中小企业更快退出市场,反而强化龙头企业的垄断地位?
金鑫:我个人对如今业内热炒的“效率突破”持保留态度。虽然我不在制造端,而是在建设端,但对制造环节也算熟悉。坦白说,这些宣传多半有点假,有点“放卫星”的感觉。这两年,我没有感受到光伏行业发电效率出现所谓效率的质变。
TOPCon光伏电池效率仅略有提升,宣传中的提升幅度未必属实,而且宣传对象多为非量产产品。BC技术路线其实也就那样,效率有所上升,但成本始终降不下来。TOPCon也好,BC也好,他们宣称的效率都无法在大规模生产中投产。因为相对有限的效率提升并不足以抵消高昂的成本增加。这些高成本产品即便技术上做得到,市场也不会买账。
过去的新技术推广通常需要“降本增效”并举,而现在,降本策略基本已经用尽,所谓增效几乎都是靠堆成本,没有特别大的突破,对研发的助益也有限。事实上,从去年到今年,大多数企业的研发节奏都在放缓。
所以行业的出清本质上与效率关系不大,而是资金储备的比拼。前几年赚到钱、扩张相对克制的企业大概率能挺过去;前两年没赚钱、融资能力弱或现金储备不足的企业,就只能被淘汰。这一点非常残酷却非常现实。
我曾经考察过,有些产能非常新。有不少企业甚至下半年还有新投产的组件厂,设备先进、厂房漂亮。但不好意思,你的公司规模太小、缺乏知名度也缺乏资金后盾,所以这些企业经不起亏损。那么这些企业就得死,没有一点办法。